引發國家級警報的愛因斯坦探針衛星,究竟是什麼?

1月9日下午,台灣民眾收到關於「衛星/missile」的國家級警報,引發廣泛議論。衛星的身份很快就揭曉,是X射線天文觀測的衛星「愛因斯坦探針」(Einstein Probe),這是由中國科學院(CAS)、歐洲太空總署(ESA)和德國馬克斯.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(MPE)合作執行的計畫。

 

究竟這個衛星是要做什麼呢?我們來為大家簡單解析。

 

 

圖一 愛因斯坦探針衛星。Credit: Einstein Probe

為何發射衛星到太空中觀測X射線?

 

我們先來談談,為何天文學家要發射衛星到太空中觀測X射線。我們肉眼看得見的光線稱為「可見光」,然而在可見光之外,電磁頻譜中還有無線電波、紅外光、紫外光、X射線、伽瑪射線等眾多波段的光線。經由多波段的天文觀測,我們可以窺探可見光看不到的宇宙。

 

舉例來說,西元1054年的一起超新星爆發事件,在宇宙中留下了稱為「蟹狀星雲」的殘骸。如圖二,左圖是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可見光影像,右圖是錢德拉太空望遠鏡拍攝的X射線影像,兩者樣貌截然不同。原因在於,蟹狀星雲中心有一顆中子星,它帶有的高能粒子與磁場,會產生高能量的X射線。天文學家利用X射線望遠鏡,才能夠察覺到宇宙中這些高能量的天文現象。

圖二 蟹狀星雲影像,左圖為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可見光影像,右圖為錢德拉太空望遠鏡拍攝的X射線影像。Credit:可見光為NASA, ESA and Allison Loll/Jeff Hester (Arizona State University);X射線為NASA/CXC/SAO

然而,地球大氣層會阻擋X射線通過,所以X射線天文觀測幾乎無法在地面進行。最早的X射線天文觀測,是利用火箭搭載偵測器,飛到空中短暫觀測。1962年,美國AS&E的火箭升空,發現第一個太陽系外的X射線源——天蠍座X-1。此後,隨著天文觀測與太空科技的進展,學者陸續發現太陽系外許多X射線源。

 

近期,各國有不少X射線天文觀測的衛星陸續升空。2023年9月,日本與美國合作的X射線成像和光譜任務(XRISM)順利升空。2024年1月1日,印度的XPoSat也順利升空。2024年1月9日,則是意外受到台灣民眾矚目的愛因斯坦探針發射升空。

 

愛因斯坦探針預計觀測什麼?

愛因斯坦探針的主要科學目標,是觀測具有動態變化的X射線天體。X射線的宇宙並不是靜態的,而是有許多瞬變天體(transients),我們甚至可以從X射線看到一些劇烈的爆炸事件。這些變化的時間尺度,短則小於一秒,長則數年。

其中一種可產生動態變化X射線的天體,就是神秘的黑洞。一般來說,每個星系的中央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,不過有些比較活躍,另外一些則比較寂靜。比較寂靜的黑洞,即使平常沒有大量吸食氣體,偶爾仍會吞食路過的恆星。當恆星接近黑洞的時候,會被黑洞扯碎,稱為「潮汐瓦解事件」(tidal disruption event;簡稱TDE),放出紫外光和X射線。愛因斯坦探針期盼能觀測這類事件,從而了解黑洞的特性。

圖三 藝術家對於Arp 299潮汐瓦解事件的描繪。黑洞周圍強大的潮汐力將物質扯碎,並且向外放出噴流。Credit: Sophia Dagnello, NRAO/AUI/NSF; NASA, STScI

另一項目標,是偵測早期宇宙的伽瑪射線爆(gamma-ray burst;簡稱GRB)。伽瑪射線爆是宇宙中劇烈的爆炸事件,愛因斯坦探針有望探索宇宙第一代恆星如何爆炸,以及如何成為黑洞。

 

超新星的震波爆發(shock breakout)也是愛因斯坦探針的觀測目標。大質量恆星爆炸成為超新星的過程中,起初電磁輻射會被封鎖在星球內部,直到「震波爆發」這個階段,紫外光和X射線終於釋放出來。震波爆發是我們可觀測到來自超新星最早的光,有助於揭露超新星的許多重要特性。

 

近年來,重力波天文學開始起步,而重力波事件所對應的電磁波,是了解重力波來源的重要線索。「中子星-黑洞」合併或「中子星-中子星」合併造成的重力波事件,理論上可能有X射線餘暉(X-ray afterglow)伴隨而來。愛因斯坦探針預計配合重力波觀測,探究重力波事件相對應的X射線。

圖四 藝術家描繪的雙中子星合併示意圖。Credit: University of Warwick/Mark Garlick

龍蝦眼微孔光學突破視野限制

以上觀測目標大多是突發的天文事件,我們不知道會發生在宇宙中何處,因此愛因斯坦探針的望遠鏡需要寬廣的視野,以及快速掃瞄的能力。

 

視野是傳統X射線望遠鏡的一大侷限。由於X射線可以打穿金屬,只有幾乎平行鏡面的入射光可以反射,所以無法如可見光觀測那樣使用圓盤狀的鏡面。傳統的X射線觀測使用沃特望遠鏡(Wolter telescope),使用圓筒狀的鏡子(如圖五),將幾乎平行鏡面的入射光,收集到偵測器中聚焦。這種望遠鏡只能接收幾乎來自同一方向的光線,所以視野有很大的侷限。

圖五 傳統的沃特望遠鏡,利用圓筒狀的鏡面,將幾乎平行鏡面的入射X光聚焦成像,缺點是視野很窄。Credit: NASA/CXC/D.Berry

 

愛因斯坦探針使用的技術稱為龍蝦眼微孔光學(lobster eye micro-pore optics ),仿造龍蝦眼睛的原理,讓入射的X光先打到眾多方形微孔,分別經過反射以後,來到偵測器成像。這樣的儀器可以偵測來自各種不同角度的光線,突破了視野的限制。愛因斯坦探針的廣域X射線望遠鏡(Wide-field X-ray Telescope;簡稱WXT),視野可以高達3600平方度。

圖六 「龍蝦眼微孔光學」仿造龍蝦眼睛的原理,讓光線經過方形微孔,反射後聚焦。Credit: Hudec & Feldman (2022)
圖七 愛因斯坦探針使用的龍蝦眼微孔光學,讓入射的X光通過微孔反射後,來到偵測器成像。Credit: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,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

除了廣角的望遠鏡之外,愛因斯坦探針還擁有一組傳統的沃特式望遠鏡,目的是在找到了有趣的突發天文事件後,可以聚焦追蹤,進行高解析度的觀測。這兩組望遠鏡搭配之下,可以有效觀測動態變化的X射線天文事件。

 

在這個太空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,我們頭頂上經常都有衛星飛過。藉由這起新聞事件,我們向大家介紹了X射線天文觀測用的衛星,各位讀者可以多多認識天文與太空的最新進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