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洞鄰居再加一:Gaia BH2

去年(2022)年末,我們曾介紹過天文學家用蓋亞衛星(Gaia Satellite)發現了離地球最近的黑洞:Gaia BH1。如今,同一組天文學家再次以相似的手法,發現了另一顆離地球僅有 3300 光年的沉默黑洞,並將其命名為……

Gaia BH2

恩,非常天文學家風格的命名方式呢XD

尋找黑洞的方法

〈狩獵隱身巨獸:天文學家發現沉默的恆星質量黑洞?〉一文中我們曾介紹過,要找到正在進食的黑洞很簡單,因為它們在 X 射線和無線電波段往往相當明亮。但要找到沉默的、沒有在進食的黑洞,往往就只能靠它的重力對周圍的天體產生的影響。其中,由一顆恆星、一顆黑洞互繞所組成的雙星系統,是最容易下手的目標。

尋找恆星-黑洞雙星的方法有二:

  • 第一招,也就是蓋亞衛星擅長的方法,是觀察恆星在天空中位置的變化。如果發現恆星移動的軌跡並非直線,而是出現週期性的擺盪,那很可能就是由黑洞伴星的重力影響所造成。
  • 第二招,是藉由光譜觀測恆星的徑向速度變化。當恆星受到黑洞重力拉扯而搖擺時,恆星與我們的徑向速度也會有所變化,讓恆星光譜中的譜線因為都卜勒效應出現週期性的移動。

結合這兩種方法,就可以相當嚴謹的確認黑洞的存在。

Gaia BH2

在這次的觀測中,天文學家使用的方法與去年觀測 Gaia BH1 如出一轍。首先,他們從蓋亞衛星的資料庫中,尋找和挑選出一顆形跡可疑,名為「Gaia DR3 5870569352746779008」的紅巨星。找到可能的黑洞候選者後,團隊開始盡可能收集關於這個系統的資訊,包括:
  • ★ 申請使用 NASA 的 Swift 太空望遠鏡進行紫外線波段的觀測。
  • ★ 申請使用 ESO/MPG 2.2 米望遠鏡與 VLT 望遠鏡,在半年內進行總數 30 次的光譜觀測。
  • ★ 申請使用錢卓太空望遠鏡(Chandra)進行 X 射線觀測。
  • ★ 申請使用 MeerKAT 電波望遠鏡進行無線電觀測。
  • ★ 調閱 TESS 衛星的可見光光變曲線資料。
綜合這些令人眼花撩亂的寶貴資料,團隊計算出 Gaia BH2 是由一顆約 8.9 太陽質量的黑洞,以及一顆跟太陽差不多重的紅巨星所組成,兩者互繞的周期約為 1277 天(3.5 年)。由於各波段的觀測資料十分齊全,基本上否決了所有不包含黑洞的可能解釋(如之前我們介紹過的 HR 6819),因此該系統真的存在黑洞的可信度相當高。

結合蓋亞(Gaia)與徑向速度(RV)資料解算出的軌道資料,與觀測(圖中紅色與黃色的點)高度吻合。
Credit: El-Badry et al. (2023).

找到黑洞了,然後呢?

天文學家之所以搜尋黑洞,除了對這個天體本身的好奇之外,更重要的是可以藉由尋找這些奇特的天體們,檢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否正確。而與這類恆星-黑洞雙星最相關的,就是關於雙星演化的理論。

當你抬頭仰望,可以看到一顆一顆的星星在夜空中閃爍。但其實,許多恆星都不是單獨存在的,天文學家估計大概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恆星是處在雙星或三星系統中。只是在多數的雙星或三星系統中,恆星們靠得相當的近,肉眼、乃至於多數的望遠鏡都沒辦法把它們區分開來,因此看起來只有一顆亮點。

經過一個世紀以上的研究,天文學家現在對於一顆恆星的演化已經有相當的了解。但對於雙星、乃至三顆恆星共同組成的系統,其演化就變得非常複雜。因為這些系統在演化的過程中,可能會以潮汐力、恆星風、超新星、共有包層(Common Envelope)等方式交互影響,使它們的演化過程非常複雜,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。而恆星-黑洞雙星系統,正可以作為研究雙星演化的良好媒介。

雙星在演化的過程中常會互相影響。Credit: ESO/M. Kornmesser/S.E. de Mink

藉由分析黑洞與恆星的質量比、兩者的距離、恆星大氣的化學組成(各種元素的含量)等特性,天文學家可以試著回推究竟這個系統是怎麼形成的,又是否符合我們對雙星演化的認知。以這次的觀測為例,一顆 9 倍太陽質量的黑洞,其前身應當是一個超過 25 太陽質量的巨大恆星。但若是如此,當這顆大恆星演化到晚期形成紅超巨星時,應當會形成前文提到的共有包層,並讓兩個恆星的距離快速接近到比觀測結果(半長軸約 5 天文單位)更近 50 倍以上。如此,Gaia BH2 就對傳統的雙星演化理論構成挑戰,讓天文學家必須重新思考其它可能性,從而使我們對雙星演化的認識更加深入且完善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