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假,對於密西根大學(University of Michigan)的學生而言真是的是救贖。
安娜堡(Ann Arbor,密西根大學所在地)的冬天既漫長又寒冷,這個春假讓學生們可以暫時遠離 28℉(-2℃)的安娜堡,奔向 28℃的南方。
對於天文與太空愛好者的我而言,最理想的南方,便是擁有甘迺迪太空中心(Kennedy Space Center)的佛羅里達州(Florida)。這裡,是許多偉大航道的起點。阿姆斯壯從這裡出發,在月球表面上留下第一個腳印;奮進號太空梭從這裡出發,替哈伯望遠鏡戴上眼鏡,為人類帶來更遙遠的星塵;航海家從這裡出發,四十幾年後成為人類的信使,持續航向更遙遠的宇宙。這裡是夢想的中心,但不遙不可及。這裡是圓夢的聖地,但不撲朔迷離(對,我在致敬明志哥)。這裡是宇宙的空港,是科技與熱血的結晶,太空迷的聖地。
簡言之,我超級興奮 XD
甘迺迪太空中心位在奧蘭多國際機場(MCO)以東約 70 公里,地圖上看起來超近,但其實相當於台北到新竹的距離。這天我們起了個大早驅車前往,並計畫在甘迺迪參觀一整天,下午還有 GOES-T 衛星的發射活動,希望天氣給力一切順利。
火箭花園 Rocket Garden
抵達甘迺迪後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火箭花園。火箭花園展示了自朱諾一號(Juno1)、水星計畫、雙子星計畫、阿波羅計劃,直至 2000 年代發展的 Delta-II 等歷史上重要的太空計畫。
Juno I 於1958年1月31日發射了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一號(Explorer I)。水星計畫(Project Mercury,1959 – 1963)是美國第一個載人太空計畫,其命名取自於希臘神話中的速度之神 Mercury,為單人、地球軌道計畫。在甘迺迪總統宣示
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,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,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.
之後,以計畫承載兩人上太空為名的雙子星計畫(Project Gemini,1961 – 1966)誕生,作為水星計畫的後續與阿波羅計畫(Apollo Program)的準備,奠定了阿波羅計畫的成功基礎。1960 年代是一個最瘋狂最熱血的太空時代,這些火箭,則是這個時代的活化石。

圖一:由左到右的站立火箭分別為 Mercury-Redstone、Mercury-Atlas、Delta、Juno II、Atlas-Agena、Gemini-Titan II。
後方橫躺著的是阿波羅計畫的 Saturn 1B。

圖二:Saturn 1B 的近照。這不是阿波羅計畫最後用來進行登月計畫的火箭,但近看已經讓人屏息。
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 Space Shuttle Atlantis
甘迺迪太空中心的一大看點就是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展示。正式進入展示間前會先進入一個巨大環景螢幕的展間,展間內播放簡介太空梭的精美影片,影片中傳達了美國建造太空梭的驕傲與熱情。影片結尾時,展間打上炫目的光線,配上磅礡的音樂,亞特蘭提斯在轉為半透明的螢幕後現身。半透明螢幕隨後開啟,我們便穿過螢幕前往亞特蘭提斯展間。
亞特蘭提斯號是美國第四架太空梭,也是執行最後一次太空梭任務(STS-135)的太空梭。在服役期間曾於 STS-37 計畫中發射過康普頓伽瑪射線天文台(Compton Gamma Ray Observatory),後期則以國際太空站建設與裝配任務為主。亞特蘭提斯號展間規劃相當用心,太空梭傾斜一側懸吊在空中,展間尾端有個大螢幕播放著地球的弧線。地球在上,太空在下,暗示著太空梭在軌道中運行姿態是航機底部朝向太空,頂部朝向地球。
一條參觀走道則環繞著亞特蘭提斯號,讓遊客可以近距離觀看歷經滄桑的隔熱磚。我看到隔熱磚時內心莫名激動,因為看似不起眼的隔熱磚保護太空梭能夠安全返航,自身卻染上了些許受熱的痕跡。
太空梭後方的貨艙保持開啟,內部空間遠比想像中寬敞,可見能夠載運相當龐大的貨物,一旁的解說員也稱太空梭為「太空卡車(Space Truck)」。貨艙內有兩支機械手臂,其中一支從貨艙伸出,我認為想表達太空梭在軌道上要釋放衛星的意象。此機器手臂稱為加拿大臂(Canadarm),是由加拿大公司 Spar Aerospace 所製造,該公司在 1999 年被同為加拿大商的 MDA Ltd. 買下。正如同 MDA 公司官網所言「We’ll take you there」,加拿大臂的確為太空計畫產生相當大的貢獻,解說員也向加拿大的遊客致謝:「Thank you for your arms!」。

圖三:亞特蘭提斯號近照,以及後方的地球意象。
亞特蘭提斯號一旁展示著哈伯望遠鏡的模型(我非常確定這是模型,因為哈伯望遠鏡仍在服役中,地面模組還不可能拿出來展示)。從小到大一直聽說哈伯望遠鏡有多厲害對天文研究有多麼重要,一直聽說它的口徑是 2.4 公尺(入境隨俗一下,7 ft 10 in)卻沒有什麼感覺。這天看到 1:1 的模型之後,才赫然發現,它真的有夠大!請看看圖四中的人與望遠鏡的比例。哈伯望遠鏡可以說是太空梭計劃的一大成就。它搭乘太空梭發射,也依靠太空梭的組員進行維護,甚至任務初期的失焦問題也是靠太空梭任務來進行校正。如今哈伯望遠鏡在太空中服役超過三十年,隨著最後一次維修任務於 2009 年結束(STS-125),太空梭退役,以及韋伯太空望遠鏡(JWST)在 2021 年聖誕節發射,標誌著哈伯望遠鏡任務逐漸進入尾聲,它將用最後的時間為人類帶來屬於哈伯的最後的燦爛。

圖四:哈伯望遠鏡模型
儘管太空梭被批評為目標不明確、成本遠高過需求的太空任務,甚至被當作太空系統工程的負面教材,但它作為太空卡車仍很稱職的載運許多的衛星入軌,這些衛星除了造福人類生活之外,也讓人類得以看到更遙遠的宇宙。
農神五號 Saturn V
Saturn V 自從首飛以來,一直霸佔人類史上最大火箭之頭銜。為了展示這位大個子,NASA 為了它在管制區內興建了一個非常巨大的展示館,讓它能夠躺平(?)。
親眼見到 Saturn V 本人後,很慶幸我有帶廣角鏡頭,否則根本拍不下,請見圖五。農神五號第一節的五個噴嘴直徑目測跟一個人一樣高,親眼見到它時,只有 wow,甚至有朋友在 IG 上回覆我限動道:「Holy Cow!」

圖五:農神五號,人在它下面真的很渺小。
農神五號館可說是整個甘迺迪太空中心精華中的精華,館中除了火箭以外,也有展示登月小艇(呼號 LM-9,圖六)、阿波羅 14 號指令艙(圖七),以及復刻版的阿波羅八號發射控制室(圖八)。除了登月小艇沒有真正執行過任務之外(所以它現在在地球上),指令艙是真真實實的從月球回來,而控制室設備也曾送過太空人環繞月球。
登月小艇重要性不言可喻,在阿波羅 13 號事故後,這一型號的登月小艇又增添了一絲傳奇色彩。事故中,阿波羅 13 號在前往月球的過程中發生爆炸,三名太空人使用登月小艇作為救生筏,成功撐回地球並平安著陸。其中最傳奇的是,登月小艇原本設計為 2 人使用 45 小時,在事故中該小艇為 3 人運轉了 90 小時!阿波羅 13 號事故過程中的團隊合作與解決問題的過程與結果,使該任務被譽為「最成功的失敗」。

圖六:登月小艇(LM-9)

圖七:阿波羅 14 號指令艙。

圖八:復刻版阿波羅 8 號發射控制室。
結語 Closing
我們在Saturn V展示館逛得意猶未盡,然而火箭發射時間將至,我們便移動到館外觀賞。人生首次觀賞火箭發射就為火箭音浪著迷,其在空中畫出的優美弧線更是久久無法忘懷。這趟甘迺迪太空中心之旅,也隨著火箭的遠去而畫下美好休止符。此次僅短短停留一天,雖已瀏覽大半的精華,但仍有疏漏之處,還請讀者見諒。若讀者為太空迷,真的相當推薦此生至少要來探訪一次,館中除了有前面提到的太空載具,也有許多模擬器(如太空梭發射體驗)讓人更能夠身歷其境。
在這裡,除了見識 1960 – 1970 的太空黃金年代,更深深地了解到美國/西方國家面對錯誤的態度。館中有一區為阿波羅 1 號事故的展示區,展示區中明白的描述事故發生始末、太空人的生平與紀念,以及最重要的,他們事後改善了什麼。同樣的,在挑戰者號與哥倫比亞號事故的說明也或多或少有提到這些。我感受到在美國文化中,面對錯誤的態度是相當正面積極的。當錯誤發生時,他們首先不是去抓戰犯,而是接受錯誤並盡可能地分析原因,以避免未來再度發生同樣錯誤。也因此,像是 SpaceX 不會刻意隱藏炸火箭的影片,相反的,他們甚至還會將火箭著陸失敗爆炸的影片剪接起來上傳 YouTube;而 NASA 則大大方方的將過去的教訓在博物館中展出,作為教訓與進步的軌跡。
接受錯誤、正視錯誤的態度,相當值得台灣學習。
By the way,根據日本同學的說法,和平號太空站(Mir)的地面副本展示於日本,疫情過後又多一個去日本旅遊的藉口了。

圖九:GOES-T 發射後的「機尾雲」。
作者:西恩
密西根大學航太碩士生,國立清華大學天文碩士。
現為密西根太空探索實驗室成員(Michigan eXploration Lab,MXL),正在努力成為衛星工程師的路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