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天文領袖營》,經歷颱風、地震的種種考驗下,活動時間壓縮、地點也從溪頭改到台北,卻不減諸位領袖們的熱情。活動期間,除了對課程設計以及活動規劃的能力進行培訓,我們也針對幾個經營天文社會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,並把討論結果寫成文章,希望能拋磚引玉,期望能有更多人提出不同的想法,一同思考這個社群的展望。
前言
社團的活動內容直接影響人們對社團的定位與觀感。作為學術性社團,學術相關活動顯然是天文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但學術究竟該在天文社活動中佔多高的比例?比例多寡對社團會有怎樣的影響?
本文彙整 2019 第一屆天文領袖營中來自全台各大天文社的討論結果,將此議題分為學術、聯誼、實際三個方面分析,希望能對後人在此問題上的選擇提供部份指引。

2019 天文領袖營參加者合照。圖/陳文心
學術
首先,作為學術性社團,學術內容是天文社的重要特色,是我們與其他聯誼、團康、服務性社團的重大差異。而在每年加入的新生中,也確實存在一定比例希望可以在社團活動中學到東西,此時天文社對他們來說就是相當有吸引力的選擇。
此外,社團的學術實力強,能連帶幫助召收到同樣對學術有興趣,甚至在高中以前的階段就已經在天文上有相當造詣的新生(如參加過高中天文社、比過學科競賽、奧林匹亞等)。這些優秀的人才若運用得當,可相當有效的協助社團的運作與壯大。
最後,學術向的天文社在發展多年後,在學術界工作的學長姐們可以為社團提供更多直接而大量的資源。
聯誼
但是過度學術的缺點也相當明顯。
首先,過硬的活動內容(通常體現於課程、演講等)內容對新生有強烈的勸退效果。相較於高中天文社、大學天文社的新生們往往有差異更大的知識背景。過度學術的課程內容可能讓少數社員聽得很開心,卻讓大多數的社員難以理解。久而久之可能造成社團只能留下理工科系的社員,而損失社員的多元性。
較為聯誼性質的活動(如遊戲、茶會、出遊),往往比單純的社課、讀書會等學術活動更能凝聚社團成員的感情。而且社團的聯誼性活動不一定要和一般認知聯誼一樣強調男女互動,單純的觀星、健走、攝影亦是相當不錯的活動。

清大、交大天文社登上鹿林前山參訪天文台。圖/徐安廷

在社窩內聚餐的台大天文社。圖/劉冠妤
實際
如果把天文社比喻成一台車子,學術像是引擎,是社團不可或缺的核心。但只有引擎的車不能完整的發揮車子的功能,還需要輪子、外殼、座墊、音響……等等設備。而夜衝等等活動好比這些車子上的零件,也是必要存在。因此我們勢必得根據每個社團的特色,在兩者之間達成平衡。
目前(2019),台大與清大的社課都採用科普演講為主的形式。更加深入的學術取向活動則以工作坊或是讀書會的形式進行,比如星導工作坊、天文物理讀書會等。以有趣的科普演講吸引大部分的社員客群;對於基礎較好的新生,則以讀書會等更高級的學術活動滿足。
然而,並不是每一個社團都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在社課之外還舉行讀書會、工作坊等活動。即使是資源豐富的大社,也不是每年進來的新社員(幹部)都能夠舉辦讀書會。此時,從社課本身進行改善是相對可行的辦法。
傳統上,天文社的社課安排都以太陽系、星系等大題目為主。但這些題目往往太過發散,不僅無法在短時間內講完全部,更容易遇到「無基礎者覺得過難、有基礎者覺得太簡單」這種兩面不討好的情況。我們建議,社課的主題可以選擇範圍較小的題目,比如與其將題目定為《宇宙學》,不如將內容聚焦於《造父變星》,如此一來講者可以更深入淺出且具故事性的帶出造父變星的歷史、原理、應用和科學意義等主題,顯著提昇社課的精彩程度。
如果社團幹部無法負荷難度較深的社課內容,也可以外聘講師來進行社課。比如台大天文社 106 學年度的社課就是以外聘講師為主,講師的來源包括中研院天文所的研究員、大學的教授等。此外,學長姐也是相當適合的外聘講師選項。從內容上來說,學長姐與社員的年齡較為接近,通常更能夠了解社員的需求,也能提供很多社團經營等學術以外其他方面的經驗;從實務上來說,請學長姐的成本也較教授或老師要低,甚至很多學長姐不願意收取社團提供的講師費,是相當經濟的選擇。

台大天文社邀請師大傅學海教授演講。圖/台大天文社

清大天文社於 2018 年嘗試在社課宣傳時標記難度。圖/清大天文社
除了提升社課品質以外,活動中亦有提出其他方案。比如將社課依照難度標示分級,讓社員自行選擇是否參加較為學術性的活動。但這個制度有相當的風險,比如可能會讓人覺得我們將社員的程度分級(觀感不佳)。而且根據清大 107 學年度的實行經驗,大部分社員對自己的知識位於哪種水準並沒有準確認知,難度的分級與課程觸及的內容的拿捏都不容易。若要採用,需要審慎評估。另外一個方案是將一個學期分成「天文學術月」、「天文攝影月」、「天文觀星月」等不同部份,讓社員知道不同時間參預的社課會以怎樣的性質為主,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參加。不過這個方案並沒有實施的先例,而且可能因為在學期初沒有即時向社員展現社團的所有能力,因此流失社員。
最後要特別提出,每一屆天文社幹部都有不同的組成和性質,也就會有各自特色的發展方向,不可能(也許也不應該)強迫每一屆幹部都舉辦足夠學術的社課或讀書會。因此,假設某屆幹部成功舉辦了讀書會但下屆無法繼續承接,該屆幹部應做好資源與經驗的傳承,比如寫成手冊、檢討書、懶人包等形式,為未來可能出現的繼承者鋪好道路。
總結
經驗上學術是天文社的動力,但也要活動來包裝。如果你/妳希望強化天文社的學術實力,本文中提出的各種方案也許可以提供一些幫助。但每個社團狀況各不相同,使用前還是需要審慎評估。而如果下一屆無法接下你/妳的成果,那也沒關係,好好整理資源與教訓,等待日後有心的後輩發光發熱吧!
2019 第一屆天文領袖營
撰文:林彥興
討論:陳麒瑞、陳文心、林彥興、楊順嘉、劉冠妤、龔一桓